No edit summary |
No edit summary |
||
Line 124: | Line 124: | ||
: '''參看''' | : '''參看''' | ||
* [[Orthodox/Psalter | * [[Orthodox/Psalter|{{書名|聖詠經}}線上閱讀]] | ||
* [[Guri Karpov|{{專名|固{{利爾}}<small>乙</small>}}小傳]] | * [[Guri Karpov|{{專名|固{{利爾}}<small>乙</small>}}小傳]] | ||
Revision as of 23:05, 14 April 2009
聖詠經簡介 |
聖詠經 (亦稱為達微德的聖詠) 是舊約聖經中,傳統上認為是先知達微德王,主耶穌的先祖,所寫的聖歌及聖詩。實際上,從「禮拜」的各個觀點上來看 — 讚美、感恩、懺悔、審判 — 都包含在聖詠經之內。
東正教禮拜的聖詠經
現代的註疏家認為,聖詠經在東正教會的感恩祭典上,就如同金絲穿繞一席華麗的衣裳。事實上,聖詠經是每日禱課、感恩祭、及其他的教會禮儀等的核心部分。
聖詠經在東正教會的禮拜裡,是這麼的普遍,因此聖金口若望[1]曾說:「無論你從一開始、最後、或中間去看教會,都會看到聖詠經的蹤影。」
聖詠經的架構
章節差異
七十士譯本【Septuagint (LXX)】 和 馬索拉版本【Masoretic Text (MT)】的比較
東正教會使用的舊約聖經版本是七十士譯本;七十士譯本的聖詠經,和西方教會常用的聖經馬索拉版本 (英皇欽定本等的原譯本),有許多不同點。
七十士譯本和馬索拉版本的聖詠經,除了文字實質上的不同,最主要的明顯差別,就是章節編排的不同。若是讀者不了解這兩個版本聖經的不同,常常會造成混亂。
下面這個對照表,說明七十士譯本和馬索拉版本在聖詠經的差異:
七十士譯本 | 馬索拉版本 |
---|---|
1-8 | 1-8 |
9 | 9-10 |
10-112 | 11-113 |
113 | 114-115 |
114 | 116:1-9 |
115 | 116:10-19 |
116-145 | 117-146 |
146 | 147:1-11 |
147 | 147:12-20 |
148-150 | 148-150 |
七十士譯本也額外多了一篇達微德所寫的密經[2]聖詠章節。這篇第151首聖詠,並沒有和其他的150首聖詠編排在一起,並且也沒有被適當的安插在聖詠經內。
分 (Kathismata)
聖詠經的內容分成 20 分 (Kathismata)。每一分又再區分成三段 (Stases)。[3][4]每一段包含一~三首聖詠。唯一的例外是第118首聖詠,因為這首聖詠篇幅太長,獨自構成第十七分。
讀經順序
- 大齋期 (Great Lent) 以外
星期 | 晨禱 | 晚禱 |
---|---|---|
星期日 | 二、三 | - |
星期一 | 四、五 | 六 |
星期二 | 七、八 | 九 |
星期三 | 十、十一 | 十二 |
星期四 | 十三、十四 | 十五 |
星期五 | 十九、二十 | 十八 |
星期六 | 十六、十七 | 一 |
- 大齋期 (Great Lent) 時
- 在大齋期時,聖詠經又依時晨加誦,每週誦讀聖詠經兩遍。每分依下列順序循環誦讀:
星期 | 晨禱 | 第一時晨 (6:00 a.m.) |
第三時晨 (9:00 a.m.) |
第六時晨 (12:00 noon) |
第九時晨 (3:00 p.m.) |
晚禱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星期日 | 二、三 | - | - | - | - | - |
星期一 | 四、五、六 | - | 七 | 八 | 九 | 十八 |
星期二 | 十、十一、十二 | 十三 | 十四 | 十五 | 十六 | 十八 |
星期三 | 十九、二十、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十八 |
星期四 | 六、七、八 | 九 | 十 | 十一 | 十二 | 十八 |
星期五 | 十三、十四、十五 | - | 十九 | 二十 | - | 十八 |
星期六 | 十六、十七 | - | - | - | - | 一 |
固利爾乙譯本
1879年 (清光緒五年) 東正教固利爾乙掌院修士 (Archimandrite Guri Karpov) 曾經將斯拉夫文的聖詠經譯為中文。
- 參看
參考
附註
- ↑ 聖金口若望 (希臘語:Ιωάννης ο Χρυσόστομος),347年-407年,君士坦丁堡牧首若望一世,因演講雄辯而被追諡為「金口」。聖金口若望是重要的希臘教父,被許多教會封為聖人。他的遺骸曾於1204年被十字軍掠至羅馬,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于2004年歸還了這批聖物。[1]
- ↑ 密經:Apocrypha
- ↑ Psalter 譯為「聖詠經」,Kathisma 譯為「分」,Stasis 譯為「段」,係根據固利爾乙掌院修士的譯法。
- ↑ Kathisma (pl. Kathismata),坐誦經[2],原意指「就座」,因為人們在讀聖詠時,常常是坐著的。
Stasis (pl. Stases),原意指「站立」,因為在段末時,有司祭的祝禱,而信友們在當時是站立的。 - ↑ 非大齋期的星期五,有些主張誦經次序為 19, 20, 18[3];有些主張 18, 19, 20[4][5]。